《长安的荔枝》:无人知是荔枝来

赵美心

2025-11-01 10:32:02
11 浏览

不知道大家对大鹏的印象停留在哪个阶段,是《屌丝男士》的无厘头,还是《缝纫机乐队》的青春洋溢,抑或是《吉祥如意》的现实冷静?就在今年的暑期档,大鹏又出了一部电影叫作《长安的荔枝》。

电影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由大鹏自导自演,白客、庄达菲、刘德华等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影片以唐代小吏运送荔枝的荒诞任务为切口,揭开盛唐繁华背后的权力博弈,豆瓣开分7.7,以“古装现实主义”风格打破传统历史叙事,被观众称为“古代版社畜生存指南”。

那么,它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呢?对我来说,《长安的荔枝》像一把浸了盐水的刀,出鞘,然后划开历史褶皱,将现在照进从前,痛苦而坚定。

具体地说是大鹏把杜牧诗里“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掰碎了铺成一条满是泥的路,路的起点是长安城里九品小吏李善德的破桌子,终点是岭南深山里果农满是茧子的手,中间绕着权力的踢皮球、生存的挣扎,还有普通人在时代齿轮里抠出来的那点热乎气。

《长安的荔枝》以唐代小吏李善德运送荔枝的荒诞任务为叙事核心,展开了一幅权力绞杀与人性挣扎的浮世画卷。影片开场即抛出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九品小吏李善德(大鹏)被同僚设计接下“贵妃诞辰前运送鲜荔枝”的任务。

他带着为民做官的愿望步入长安,凭借算学天赋在上林署老实做事,因可笑的理由去往岭南做起了可笑的事情,在这里,时代的一粒灰尘重重地落在了他的肩头上。

在这里“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宫廷故事,因其着眼于小人物,实际上变为了关于权力体系对个体生命碾压实验的观察。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这种上头动动嘴,下头跑断腿的故事并不多见,也就是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中均有记载,仅此而已。

李善德从长安到岭南的千里跋涉,既是物理空间的穿越,也是权力的向下延申的过程,是一道荒诞命令地落实。为了保住自己与家人的性命,李善徳必须拼尽全力,想尽一切方法找出唯一的解法。

在这里,影片凭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让观众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窥见盛世背后的血腥代价。具体来说,影片弱化了对官僚体制的宏观批判,转而聚焦于个体命运的跌宕。将口号式的批判转化为了情景的再现,观众不再是看客,和历史的距离不再是在纸上读到汉武帝在长安种植荔枝未果而下令处死看园小吏,而是让观众成为那个头发花白的荔枝使。

李善德的运输尝试成为电影上半部分的核心,他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岭南,但是,他一无钱,二无权,根本没有办法去尝试,测算他心中的方案,于是他带着折子去了经略府,领得一顿痛打,但也获得了一枚通行符碟(这也成了他后来获得尝试机会的资本),被轰出门后他遇到了此行的第一位贵人,胡商苏谅。借着通行符碟的免税功能以及苏谅的雄心壮志,李德善终于有了尝试的资本。

为了实现一个无谓的目标,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其中,李善徳将荔枝运输的技术细节推向极致,从双层瓮到冰鉴保鲜,再到带枝条运输,五条不同的路线同时出发测算出最短路径。

在这过程中,李善德还认识了在岭南的第二位好友,一个叫阿僮的峒女,同时也是这一片最好的荔枝种植户,峒人的首领,她为李善徳提供了荔枝保鲜的方法以及大量的荔枝。在经过了诸多尝试之后,李善徳也是顺利找到了合适的方法,于是回京寻求支持。

影片的上半部分的内容大致就是这些,在这时,影片的基调尚且是黑色幽默的,大鹏在其中加入了不少关于职场的笑话,比如对于上司的阿谀奉承,或者是想要混官场就要和光同尘,利益均沾,再或者是需要办事时的就会被各部门之间来回长传。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右相的一句话(尽管这句话出现在后面),当时李善徳正苦于没有办法批下条子来实施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荔枝运输之法,去宫里找各部门汇报去被不断长传,最后连法子也被人抢去,后来右相找到了他并给了李善徳一块牌子,并告诉李善徳,有了牌子就不需要条文,否则便是堕了威名。

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更加平等。

但,到了影片的后半段时,影片的节奏与风格骤然一变,不再是黑色喜剧,而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李善徳制定了运输方法,但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李善徳原先与胡商苏谅约定好由他来出钱为朝廷运输荔枝,打通关节后也有利可图,但是右相不愿意,于是便轻飘飘的下了决定说这种小事朝廷自会解决,无需胡商报效。

右相的方法是将成本转嫁给沿途的村庄,驿站,每家每户都需出荔枝钱,通过这种摊派的方式右相不仅筹得了运输所需还有所盈余小赚一笔。

那么代价呢?这一切的代价呢?代价是苏谅不仅没能成为皇商反被罚了个倾家荡产(因利用李善徳的通行符碟免税),代价是阿僮家的荔枝园几乎被砍完(层层加码,上头要根针,到了底下可就成了金箍棒),代价是昌江县内八个驿站尽数逃驿,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家业流离失所,代价是运送荔枝的骑手在路上被反对派杀的只剩李善徳一人。

当岭南的荔枝历经九死一生抵达长安时,耗费人力物力无数,这一切,只因有人在朝上说过一句岭南荔枝好吃胜过川蜀荔枝。高官们为博得上头一句“荔枝色香味俱佳”,便将万民生死一笔勾销。

收获呢?收获是荔枝被放进了果盘里,杨贵妃手指扫过,右相尝了一颗说了一句不过如此。到此为止再无下文。

影片的高潮发生在李善徳前去质问右相,问他沿途居民流离失所该当如何,问他凭空多收的两万惯进了谁的口袋,问他枉死的人该如何。结局呢?结局是李善徳幸得皇上赏赐水果一篮保得小命流放岭南。

影片结尾,李善德白发苍苍坐在岭南荔枝树下,手中捏着一颗涩果。这个镜头与开场的意气风发进京赶考的李善徳形成强烈对比,他毕生追逐的“鲜荔枝”今日毁于一旦,对于李善徳来说,他爱大唐,但不是抽象的爱,而是具体的爱着大唐,他的人物弧光正是在运输过程中,在抗辩过程种不断形成。

这种“个体对抗系统”的无力感,让观众在笑泪交织中品出苦涩。但好在影片并未陷入绝望,当安史之乱的烽火吞没长安,岭南的荔枝树依然年年结果,这个充满诗意的对照,为世界留下了一抹希望,不义的终会被毁灭。

《长安的荔枝》的成功在于,它用商业片的娱乐外壳包裹了严肃的历史反思。当观众为李善德的绝境求生揪心时,也在不自觉中代入现代职场中的生存焦虑;当看到荔枝运输的耗费与灾民的惨状时,对资源错配的愤怒便油然而生。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影片超越类型片框架的核心价值。

历史从不因某个小人物的挣扎而改变轨迹,但每个不甘被异化的灵魂,都能在时代的夹缝中,活成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