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韶华》褚韶华和夏初在一起了吗?
答: 在电视剧《灼灼韶华》中,褚韶华与夏初最终没有在一起。两人的感情线贯穿全剧,却因时代洪流和命运捉弄而遗憾收场。

民国初年的祁州,巷口的胭脂铺总飘着甜香,褚韶华就是在这甜香里遇见夏初的。那时她才十七岁,梳着垂挂髻,总躲在铺子里偷偷看进来买纸笔的夏初 —— 他穿月白长衫,袖口沾着墨痕,说话时会温和地笑,像春日里晒透了的暖阳。
夏初是城里学堂的先生,也是第一个跟韶华说 “女子也能看遍天下” 的人。他会把自己读的《新青年》借给她,在书页边缘写满注解;会带她去城郊的河边,说等他完成学业,就带她去上海,去看黄浦江的船帆。韶华把这些话藏在心里,像藏了一颗糖,连夜里做梦都是甜的。
可甜日子没持续多久,战火就烧到了祁州。夏初要去参军的那天,在巷口给了韶华一枚铜制的书签,上面刻着 “韶华” 二字。“等我回来,咱们就走。” 他说这话时,指尖蹭过她的发梢,眼里满是不舍。韶华攥着书签,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没敢哭 —— 她怕眼泪会冲散了这份约定。
可等来的不是夏初的归期,是一纸阵亡通知。那天祁州下着小雨,韶华攥着那张纸,指尖都泛了白。她跑到城郊的河边,把那枚书签埋在柳树下,哭了整整一夜。后来陈家来提亲,父母劝她 “女子总要找个依靠”,她看着镜中憔悴的自己,终究点了头。嫁给陈大顺那天,她没穿红嫁衣,只穿了件素色的布裙,像在为那段死去的初恋戴孝。
原以为这辈子就这么过了,直到五年后在上海。那天韶华跟着陈大顺去洋行谈生意,却在门口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 月白长衫换成了西装,可眉眼还是她记了五年的模样。是夏初。
夏初也看见了她,愣在原地,好半天才走过来,声音发哑:“韶华?”
韶华攥紧了手里的包,眼泪差点掉下来。原来当年他是重伤被俘,后来被救去了法兰西,辗转多年才回来。那天他们在咖啡馆坐了一下午,夏初说他一直在找她,说当年的约定还算数;韶华听着,心里的糖好像又回来了,可低头看见手上的婚戒,又像被泼了盆冷水。
后来韶华跟陈大顺离了婚。她不想再委屈自己,也不想错过夏初。他们在上海租了个小院子,夏初会给她做祁州的甜汤,会陪她去逛外滩,会说等过些日子就办婚礼。韶华以为,这次总能抓住幸福了。
可命运偏要再捉弄她一次。婚礼前一天,夏初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 —— 他要去南京传递一份重要的情报。“等我回来,咱们就拜堂。” 他临走前抱着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语气坚定。韶华点点头,像五年前那样,站在门口送他离开。
可这一次,夏初再也没回来。几天后,她在报纸上看到了消息:一名革命者在传递情报时遇袭牺牲,名字是夏初。韶华拿着报纸,走到窗边,看着黄浦江的船帆,突然就哭不出来了。她想起当年祁州的雨,想起那枚埋在柳树下的书签,想起夏初说过的 “看遍天下”,原来有些约定,终究抵不过乱世的无常。
再后来,韶华遇到了闻知秋。他是个商人,却不像陈大顺那样把她当附属品,会听她谈生意上的想法,会在她受挫时说 “我信你”。他们一起创办了民族企业,从小小的作坊做到能跟洋行抗衡的公司。开业典礼那天,韶华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闻知秋,突然觉得心里很踏实。
她摸了摸衣领里的铜书签 —— 后来她又回了趟祁州,把书签挖了出来,一直带在身上。夏初的模样还在心里,可那份遗憾已经慢慢淡了。她终于明白,夏初带她看见的 “天下”,不是要跟他一起去看,而是要她自己活成一束光。
那天上海的阳光很好,洒在韶华的身上,像极了当年祁州巷口,夏初第一次对她笑时的模样。只是这一次,她不再是等着别人带她走的小姑娘,而是能自己站在阳光下,活成了 “灼灼韶华” 的模样。